后下部防护装置-数控滚圆机滚弧机折弯机数控滚
分析我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的强度试验方法与国外法规的差异,并通过仿真分析对比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静态加载、壁障碰撞和车辆追尾下的变形特性、吸能效果及其差异性,提出国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修改建议。 是静态试验载荷,还是技术指标要求,均明显低于国外标准。2后下部防护装置强度的动静态对比分析以某16t货车下部防护装置为研究对象,该货车车厢、车架以及后下部防护装置下边缘离地高度分别为930mm、1425mm、500mm,车架、后下部防护装置后边缘与车辆后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别为740mm、300mm。后下部防护装置由横梁和支撑梁组成,横梁形状为矩形,板厚4mm,尺寸为2900mm×50mm×100mm;
本文由公司网站全自动滚圆机网站采集转载中国知网整理! http://www.gunyuanji168.com/ 后下部防护装置-数控
滚圆机滚弧机折弯机数控
滚圆机滚弧机折弯机支撑梁为槽型结构,板材厚度为6mm;材料均为Q235B。截取该货车车架尾部,分别建立了静态加载、移动壁障和整车追尾碰撞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2.1静态加载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在静态加载仿真模型上对P1、P2及P3点逐点加载,并通过试验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图4为P3点加载试验照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试验与仿真结果差异很小,变形量最大误差仅为1.3mm,确保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在逐点加载过程中,后下部防护装置未发生明显的变形,最大位移量仅为26.3mm。即按国标要求加载试验后,各加载点距车辆后端纵向水平距离均小于400mm,满足国标要求。而当将P1载荷由25kN提高到欧标要求的50kN进行单点加载时,后下部防护装置横梁在与支架连接处发生折弯变形,最大承受力为37.5kN,加载点的位移量大于400mm。按欧标判定,则该后下部防护装置强度不合格,其变形对比图如图5所示。2.2移动壁障与车辆追尾对比分析分别进行移动壁障、车辆追尾碰撞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仿真分析。设定两者初始碰撞能量相同,即移动壁障的质量及初始速度分别为1100kg和31km/h;乘用车的质量、初始速度分别为1200kg和29.7km/h。两者仿真结果变形图如图6所示;后下部防护装置的位移量和吸收能量如表3所示。图3后下部防护装置仿真模型?后下部防护装置-数控滚圆机滚弧机折弯机数控滚圆机滚弧机折弯机
本文由公司网站全自动滚圆机网站采集转载中国知网整理! http://www.gunyuanji168.com/